2008年8月28日星期四

严重批评粉碎《诗经》

苏非舒:
你好,看了你粉碎《诗经》的21幅“行为”,不得不说几句。
记得80年代中期,黄永砯已完成他早期代表作《<中国绘画史>和<现代绘画简史>在洗衣机里搅拌2分钟》,不知道你见过或听说这个作品没有?
20年后,你的诗经才进入“粉碎”机,而人家20年前的绘画史已在洗衣机里“搅拌”了,泥浆与纸屑、搅拌与粉碎,两者有什么区别呢?说实在的,无论是颠覆对象、工具应用、还是操作方式、意义指向,我看都差不了多少。最大的差别恐怕是,人家主要是2分钟的“结果”,你主要是多一点的时间“过程”,但本质上是完全是同一的。所以我不客气的判断,毫无新意可言。
如果不知情,那是属于不同时空构思的近似雷同;
如果知情而故意做变相的“版权复制”游戏,另当别论。
我还是主张要原创,比如你的行为诗剧《汶川•蚊香》就属于原创:充分利用谐音、波形、气味、燃状等异质同构关系,在“袅袅”中孵化出巨大联想空间,克服直接对立、对应关系。《汶川•蚊香》比起你从前“烧”、“泼”、“脱”的失败之作,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是真正的突破。
我对后现代艺术和行为艺术缺乏研究,批评口气又生硬,妄断处请指正。

陈仲义 2008.8.28


我回复:
1、黄永砯我当然知道,他的那个作品也是知道的。
2、但我想应该是不一样的。我这个是一个系列的东西。自《诗经》以来的这些个经典只是我的一些原材料,而粉碎也还只是初步的粗加工,还有接下来的再加工、深加工。
3、我看重的是加工的这个过程,以及它后来的跟日常更为紧密的筐、麻袋、堆、盒等等一些东西在一起所带出来的日常的具体的鲜活的诗意。
4、我想这要比那些个死着的经典要有意思得多,更别说它所谓的作品性。
5、而这,我想也是我为什么要搞诗工厂的最主要的原因。

苏非舒 2008-8-28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