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

苏非舒专访

说明:这是去年在银川搞我的手写诗展的时候张涛交给我的一份访谈,说是一个叫赵文的所列,希望我回答一下。当时在银川因为时间原因,没来及回答。回北京后因为忙着过年,所以拖到现在才回答。

提问:赵文

1、2003年7月,您参加宁夏银川大地房地产诗会,做行为“诗体”之一,引发“泼洗脚水”事件。2003年8月,您参加河南第二届西峡诗会,做诗歌行为“鸟语”,引起诗歌评论家们的不满。2006年9月30日,您在“9•30诗歌朗诵会”上,做诗歌行为作品《我和我的衣服》,引发所谓的“裸体朗诵”事件,并因此被拘留10天。这些事件都先后引起过广泛的争议。我们很想知道,您对此有着怎样的想法?
答:我还是不明白你指的是我的什么想法,你是说我对我做的这些事儿呢,还是对别人对我的看法的想法。对我所做的这些个事儿我基本没什么想法。首先因为它是我做的,并且是我做过的,我更多的想法想留给那些我还没有做的事。至于别人对我的看法,我就更不想去有想法,我做我的,他们说他们的,不管它。

2、2004年初,您与朋友一起创立物主义流派,同时建立物主义论坛,出版同仁刊物《物主义》。2005年 10月,您参与由张海涛策划的“暧昧”当代艺术展,在七九八艺术区做图片作品《我和我的衣服》,并组织物主义诗歌朗诵会专场。“诗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,因此,诗不是物,诗是物的不可能。所以,也不可能有诗的问题。”这是您起草的物主义《发刊词:由物及物或诗的不可能》中的一段文字。在您的另一篇物主义的纲领性“文件”《物体十条》中,第十条的内容是:“关于物体的问题,留给物体去回答。”前者说诗是世界上没有的东西,不存在诗的问题,后者说物主义诗歌作品的问题需要作品本身去解决,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?
答: 矛盾,所以才统一。我反正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诗是个什么东西,或者说可能它真不是个东西,那怎么又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呢。其实不用解决它也会慢慢消失的,因为问题从来就不是为了要用来解决的,我们不想问了,它也就没有了,我们长大了,它也就没有了。是问题的那就给回问题去。

3、2006年6月,您被大型网络社区乐趣园和《诗选刊》杂志评为“1979—2005中国十大先锋诗人”。 2007年1月,您被乐趣园社区网站评为“2006年中国诗歌十大风云诗人”。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荣誉?
答:没看法。

4、2007年1月23日,您参与策划由诗人杨黎提倡的“极限写作”活动,并任导演。2007年12月,与艺术家黄岩一起创立诗工厂,厂址设在东坝后街艺术区,是一个有关诗产品的开发、生产、展示的工作平台。诗工厂致力于诗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越界实验,以及诗意在日常生活里的渗透。我们很想知道,这些活动的进展情况如何。
答:一直在进行中,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事业,那我也只能是立志用我的一生去做它。以前所做的所有事情基本上也可归在里面,只是现在越来越比较清晰而已。去年因为私人原因,所做的努力少了些。今年一定好好努力,也将会有新的产品出现。

5、2007年 5月,做个展“一吨诗——苏非舒的诗歌卖场”。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(七九八艺术区)。有人说,您“完成了一次中国当代诗歌在概念上的转型……将诗歌以论斤两的方式进行买卖,既颠覆了传统诗歌的神圣性,又暗示诗歌的平民性到底有多远。” 2007年 7月至10月,参与总策划首届中国汉语诗歌诗人作品手稿专场拍卖会。国内自朦胧诗以来的101位当代诗人183件作品手稿参拍。我们很想知道,您现在一共卖出了多少“斤”诗歌?也有很多人认为您是在自我炒作,您对此怎么看?
答:这个保密,商业秘密嘛。不怎么看,他们说他们的,我保留我的意见,让时间给答案。

6、您的《反构图》、《西南方的地窖》、《喇嘛庄》都拥有不少忠实的读者。宁夏诗人阿尔在写于2007年底的一篇题为《苏非舒其人其诗》的文字中,称《西南方的地窖》使他“仿佛看到另一个福克纳”,认为《西南方的地窖》超越了一般地域诗歌写作的“表面化”,“让西部彻底进入诗与思,而不是简单的抒情和罗列所谓的伟大西部景观来获取某些利益”。这篇文字同时认为,《反构图》中“对生活场景的具象描述、对臆造的故事写实、对内心的梦想与现实的纠结”,“让我想到卡尔维诺的小说,具有实验和探索性”。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评价?
答:不是2007年写的,是2002年。感谢阿尔,我一直把他所写的这个文章当成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鞭策。因为是他让我的自信和勇气得到了提升,我视他为我的兄长和知己。并且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,鼓励永远比打击来得更为重要。

(张涛兄:以上问题请务必细读,如有不妥,可以根据你对苏非舒的了解,自行调整删改,总的原则是真诚交流、认真学习、虚心请教、热情探讨。如果确定苏非舒可以对以上问题发表观点,请呈交给他,并请他就以上问题提供一份文本。另外,可以考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:邀请2-3位宁夏诗人,与苏一起座谈,题目可以考虑设计为“诗歌写作的语言态度”,主要讨论诗人对语言的一般性认识、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、语言对诗歌写作造成的病态影响等问题,最好选一些既有共性又有相对分歧的诗人和他一起谈,当然也可设计其它题目,只要结合自己的写作和思考就可以了,做成视频放在原音上,会有人关注的。相信这是一个让更多的读者和诗人认识苏非舒的好机会。以上意见或有不妥。握手,赵文,2008年12月25日)

没有评论: